儿童一到医院就哭闹不停,怎么办?

2019-09-03 10:42

导读

听到医院就害怕、严重的哭闹、看到医护人员或立刻逃跑或拳打脚踢……孩子生病就医过程中出现的这些行为,往往让家长和医护人员束手无策。但是,如果对孩子的这些恐惧表现不管不问,而是直接进行治疗操作,不仅不利于病情的恢复,可能还会对患儿的心理带来不良影响。

相关数据显示,我国有54%的儿童在出院2周后还会持续出现这种心理问题,包括沮丧、不安、焦虑等消极情绪。因此,减轻患儿恐惧心理,提高患儿就医感受,应引起医院及每一位医护人员的重视。

护士长说

从美化环境开始,不放过任何细节

“患儿在就医时表现出来的恐惧,多数与陌生的环境以及家长的过度紧张有着直接关系。”在儿科工作多年,且管理经验丰富的河北省衡水市人民医院儿科护士长王艳表示,若要更好地减轻患儿的恐惧心理,提升患儿及家长的就医感受,医院及科室可以通过美化环境、降低家长焦虑、急躁感,以及放松患儿紧张情绪等方面进行改善、提升。

操作前进行心理干预

王艳介绍,当出现反复哭闹、烦躁,就地打滚儿、护士触摸其任何部位都有激烈反抗行为,甚至是挣脱家长和医护人员,想要逃跑的情况时,就表明该患儿的恐惧心理很强烈了,这时,医护人员万不可简单粗暴地直接进行任何护理操作,而应先缓和紧张氛围,放松患儿及家长身心。

“运用心理学知识对患儿进行操作前心理干预,可迅速帮助其缓解或消除恐惧情绪。”王艳说,在进行任何操作前,护士都要提前让患儿及其家长做好心理准备,告知他们这样操作的原因及不会给患儿带来太多痛苦等;在操作中,护士要及时给予安慰,使患儿情绪稳定;在完成每项护理操作后,护士还应使用鼓励激励等方法,让勇敢配合操作成功后的患儿产生自豪感。

过于紧张、强行操作等将加重患儿恐惧心理

王艳通过细心观察发现:“那些家庭气氛轻松活跃,在日常生活中能得到充分关爱但不被溺爱的孩子,在输液时大多比较配合,哭闹情况明显轻很多;相反,那些父母过于严肃,或者家庭太过溺爱的患儿,往往一进入医院就会哭闹激烈且乱发脾气。”

王艳总结,以下因素会加重就医患儿的恐惧心理:

陌生环境带来的恐惧:严肃的环境、白大褂、冰冷的听诊器……这些都会使患儿感到恐惧。


家长带来的恐惧:家长不会配合,没有和孩子有效沟通,反而在输液时用很大力气控制患儿,造成患儿加剧哭闹,极度不配合;日常家庭教育中,时不时会拿“不好好吃饭就带你去医院,让护士阿姨给你打针”等话吓唬孩子。

医生和护士带来的恐惧:患儿以前看到的有关医院的视频和画册,以往就医或住院经历产生的不良心理;医护人员过于严肃的面部表情。

其他患儿表现带来的恐惧:患儿在就医过程中如遇周围环境都是一些哭闹的孩子,也会使他更加恐惧这个陌生的环境。

针对以上情况,王艳认为,科室及护理人员最好能在患儿到来的第一时间,就将其注意力吸引,让他们从家人的紧张氛围中走出来,暂时忘记病痛,愉快地与医护人员沟通。

从美化环境开始

虽然儿科的哭闹很常见,但护理人员却不能习以为常甚至视而不见,“即使患儿恐惧是较普遍的现象,但只要我们用心,就能带来很大的改变。”在王艳看来,一些细节上的改变,既能缓解患儿恐惧心理,又能拉近护患关系,让诊疗护理服务不再冰冷。

美化周围环境。改变一成不变的白色,将儿科的墙面画上多彩的颜色与卡通动漫等,或者设立儿童休闲娱乐区域。

转移注意力。护士在进行操作时,可播放一些患儿感兴趣,但不影响操作的视频、图片内容等,以转移患儿的注意力。

加强护士穿刺技术培训。科室多组织相关培训,确保每一位护士的专业水准。“只有达到一定技术水准的护士,才可以单独为患儿进行输液操作,且操作前用物准备必须充分,尽量缩短操作时间。”

多沟通、交流。从患儿入院开始,护理人员就对患儿可能产生的恐惧心理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。操作时,多一些赞美鼓励也可以缓解患儿紧张心理,增加其信心。如果是特别小的宝宝,护士则应多安抚,操作时选择让和宝宝最亲近的人陪伴、守护。

引入“游戏”。 针对患儿的心理发展特点,为他们设计专属游戏,将护理操作和游戏有机结合,不仅能为护士和患儿间提供交流和融合的机会,还能激发出患儿身上的活力。

管理者谈

医院家庭携手 给患儿更多关爱

“其实,儿童就诊恐惧是普遍问题,陌生的环境、冰冷的听诊器、硬邦邦的压舌板,还有一群不认识的医生、护士,能不恐惧吗?”在河北省衡水市人民医院护理部副主任焦永倩看来,医院儿科传统的装修、医护人员的着装,以及机械化、“哑巴”式的治疗护理模式,都应在很大程度上进行改进。

把患儿当成自己的孩子

“如今,我院在医护人员着装颜色,儿科装潢环境等方面已经做了许多改变,但我认为,医护人员的内在因素对减轻患儿恐惧心理更加重要。”焦永倩强调,“应引导医护人员重视患儿感受,把前来就医的孩子看做自己的孩子。”

和谐、安全的就医氛围对缓解孩子恐惧心理非常重要。患儿之所以恐惧医院,恐惧医护人员,是他们心理对外界的一种不安全。当医护人员真正把患儿当自己孩子时,会给予他们更多关爱与理解,说话语气、动作等都会随之更温和,更能让他们感到安全。“尤其是面对年龄稍大些的患儿,亲人们的沟通谈话可快速消除他们的恐惧感。”

正视患儿的恐惧反应

在医院,尤其是在儿科,许多医护人员对患儿的哭闹情况都已见怪不怪,甚至不管不顾,“只要能尽快完成相关治疗护理,哭就哭吧”,显然,这种心理是不对的。焦永倩认为,医护人员应正视患儿的恐惧反应,既不能满不在乎,也不能大惊小怪。

当孩子感到害怕的时候,医护人员切勿在强硬按压、束缚中进行操作。可通过玩具、故事书、动画视频等多种手段转移患儿注意力。“这时护理人员的心态一定要自然平和,可以和患儿边玩耍边沟通,并鼓励他们勇敢面对这个可以让身体恢复健康的操作。”

注重对患儿家长的宣教

来到陌生环境,患儿本就容易紧张、恐惧,若是家人再过度紧张,或者因担心孩子而对护理人员有过分的要求,都可能会加重患儿在就医时的恐惧心理。所以,焦永倩提醒,在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、改善医院环境、提高服务温度外,医护人员也应注重对患儿家长的宣教。


医护人员应教给患儿家人一些可以帮助他们克服恐惧的有效方法。同时,医护人员还要让患儿家属明白,他们的过度紧张非但不能缓解患儿病痛,相反会影响患儿心情,甚至耽误治疗时间等。

除了用语言给患儿家长讲道理外,护士还可以给他们推荐一些缓解患儿恐惧心理的书籍,让家长自己慢慢摸索、感悟。